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十八届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沭阳县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9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政发〔2021〕117号)等文件要求,切实提升气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现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弘扬“三真三实”作风,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沭阳新实践提供坚实的气象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沭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建成“云+端”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地面观测网密度达到7x7km要求,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全县气象综合保障水平苏北领先。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全县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动态更新重点防御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网格员名录库,明确防灾减灾职责。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责,履行好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各责任部门预案,强化预案执行,加强气象、应急、消防、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间统筹规划、共建共享、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区域性、上下游协同联防机制,加强沂沭泗流域气象灾害分析研判,开展上下游地区降水影响评估。﹝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应急管理局、县委政法委、县气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水利局、沭阳生态环境局、县资规局、县农业农村局﹞
2.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风险信息库,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编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实现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基础信息相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快速研判、制作、发布、防御、评估标准化、规范化。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将所有涉及水体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纳入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风险防控。深化气象和保险合作机制,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救助政策,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开发气象指数保险。将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围绕花木产业气象服务、公众气象科普和社会防灾减灾救灾需求,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民政局、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完善气象灾害信息上报“绿色通道”建设,修订完善《沭阳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全面畅通新媒体、应急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明确重要预警信息快速审核发布流程。按照“四有”“六个一”(有职责、有设施、有制度、有名库,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要求全面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建立健全重点地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分级“叫应”制度,按决策、行业和公众用户制定基于不同用户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策略,实现预警信息精准动态靶向发布、到村(社区)到户到人。﹝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通管办﹞
4.强化民生和城市运行保障气象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气象产品种类,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形式,拓宽发布渠道,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气象服务新业态。建立全媒体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实现主流媒体权威气象信息全接入。聚焦海绵城市、3个小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气象融入城市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深化重点行业智慧气象服务,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能源安全气象保障,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气象局、县大数据中心、县文旅局、县应急管理局、沭阳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
(二)聚焦美丽沭阳建设,切实增强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5.加强重要生态系统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和新型观测资料在生态气象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建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指标和模型,实现全县各类生态监测数据在线分析、产品自动制作发布。开展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多源协同观测,实现规划衔接、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提升秸秆焚烧、重要水体和城市热岛等生态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气象局、沭阳生态环境局、县资规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文旅局﹞
6.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共享、会商、研判。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升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气象应急响应联动能力。更新升级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提升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人员和过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经费保障支持,建成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沭阳生态环境局、县气象局、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县财政局﹞
7.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建设,发展面向花木的精细化、差异化预报服务。拓展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实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花木产业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重要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应急广播、乡村大喇叭终端设备传递至农村,推动全县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
(三)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8.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智能台站建设,提高智能台站科学内涵,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进一步优化站网布局,新增9座气象自动站,地面观测网密度达到7x7km要求,增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地区和盲区的监测能力。发展智能观测和协同观测,新建1座微波辐射计,充分利用卫星、雷达、微波、激光等新型探测手段,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多方探测设施,发展多源资料融合技术,提升观测业务整体效益。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确保探测设施安全运行,保障探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气象局、县资规局、沭阳生态环境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
9.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加强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一体化平台运用,升级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完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业务,加强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强对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技术应用,提高预报准确率,实现从实况到短临、中短期主要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数字化、网格化,时空分辨率明显提高。加强人工智能在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警业务中的应用,开展全流程、全时效精细化预报检验,提升预警准确率。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自动化监测率达到95%,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街道),预报业务整体实力居省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10.提高气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升级改造气象主干通信网络,提升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提高气象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大数据中心)
(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
11.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气象研究型业务,完善气象科技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推广应用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科技局、县人社局)
12.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优秀气象科技人才纳入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和县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构建结构合理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大培训交流、科研项目、团队建设等经费支持力度,健全考核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培育气象预报服务首席专家和综合气象业务带头人。到2025年,气象高层次人才、气象青年优秀人才实现倍增,县气象局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提升20%。(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气象局)
(五)推进气象科学管理,切实增强气象治理效能
13.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开展气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评估。推进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等气象法规规章落实。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完善气象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信用监管等方式,强化行政执法检查。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沭阳经开区,县司法局、县气象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市监局﹞
14.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业务布局,拓展业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水平。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继续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进一步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气象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将气象改革发展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不断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计划财务体制,保障沭阳气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市监局、县发展改革局)
15.健全防雷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各地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完善“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易燃易爆、危化品等重点单位的防雷安全监管。把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防雷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市监局、县文旅局、县发展改革局)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作用,落实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规划引领。要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科学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地方战略定位、应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工作有机衔接。
(三)加强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升。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证气象领域财政投入保持可持续、稳定增长。